靜坐有時會誘發精神障礙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不可分離。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



實際上,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外部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可以來影響人的心理健康,這些因素能使人產生愉悅感覺,有益於心理健康;有些則使人產生心理緊張,有損於心理健康。



主動調整自我的心理狀態,使其達到和保持在健康水準,有利於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這是靜坐修學中所必須使用的重要方法。



修練靜坐中所注重的調神調心,主要指調整心理狀態。在提高心理健康水準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達到保健作用,與其所要達成的其他目的之效果。



實踐證明,絕大多數人通過修練靜坐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也確有少數人學練靜坐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障礙。



對靜坐引起精神障礙的臨床現象進行研究,發現這類患者可見於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練修者。



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 量表)測驗結果顯示,這類患者有明顯的精神分裂和人格方面的障礙、情緒抑鬱和易激動,比正常人更容易接受暗示,依賴性強,表現為對自身軀體功能的過份關心和疑病主訴。



另外有社會交際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維障礙和幻覺等特徵。這種與修行有關的精神障礙在現代精神醫學中尚未見詳盡描述。



臨床症狀表現為類神經症性、類精神分裂症性、情感性和偏執性等精神障礙,臨床症狀群具有氣功療法的某些特徵,往往不能歸入現有的精神疾病分類,應視為與中華特殊文化傳統和觀念體系有關的一種跨文化性精神障礙。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學修出偏所致的精神障礙,除了與某些修練功法不夠完善和盲目自練,缺乏指導有關外,還與患者練修前的心理素質、個性缺陷等心理因素有關。



在深沉入靜狀態下,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大的變化,既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效應,也可能有異常的心理效應。練修者如果不注意加強精神修養,提高心理健康水準,即修身養性,只是強行入靜,並過份暗示解除自我控制,當入靜到一定程度,恐怕或會導致不良之後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