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有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所望於世人者,如何悚切、如何詳明。口有過、而易時已知,宜勿蹈夫前轍,身有過、而逾後已覺,宜勿狃夫迷途,往不可諫,來猶可追。
對此,孔子在論語.衛靈公篇裡也有提到:有過失而不改過,這才叫過失
如今,我所期望世人的是:
無論今天的你是如何的憂懼無論你的理由是如何的詳明,只要犯了口過,事後當你知道以後,就應該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不可以再重蹈覆轍
只要犯了身過,當事情過後你有察覺,就不能在繼續迷途,雖然已經過去的事無法彌補,但未來的事是我們可以記憶,當我們再次遇到類似的情境的時候,自然是不可再犯的
所由守口如瓶、恐其滿而易溢焉,持身如玉、恐其玷而難磨焉,
為何要守口如瓶呢?是恐怕滿瓶後容易四溢,為何要持身如玉呢?是恐怕玷污了以後,很難將其磨亮
先謹省於未有過之前,勿使其潛滋暗長,並痛懲於己有過,勿使其迭起叢生,是則改過為大關鍵,
所以在未犯過失之前,要先僅慎反省,不要讓過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並且鰾痛加懲戒已經犯的過失,不要讓它重覆發生,所以,改除過失是一個大關鍵
因改知悔,因悔求寡,如此則無過,不敢言而無大過。
因改過而知道悔過,因悔過而自我要求,減少過失,如此下去,自然就沒有過失
不敢說,這樣就不會有大過失,但,也可以接近沒有大過失了
其庶乎,不然,昏昧者,無論已,其有剛愎自是者,明見為過、而堅意獨行,亦有掩飾為工者,顯知為過、而操心莫測。於是有護其過、諱其過者,未有不流為文過之。
要不然,就會像那些昏庸愚昧的人,不去論斷檢討自己,因此固執己見,也像不願意接受他人意見的人,明知自己是有過失,卻執意要一意孤行
也有一些人犯了過失,處心積慮的想要企圖掩飾,或甚想盡辦法要去掩蓋,避諱去談這些過失錯誤,這些人,自然就沒法經的起公開的見議,只能私底下偷偷隱過
小人恐積慣自然,彼將不知為過,要之不知為過,過所由而日深也,不見為過,過所由而愈積也,過既深、過既積、將不謂之過、而直謂之惡。無他,無心有心,辨知不可不早也。
也有一些沒有智慧的小人,自我認為的將自己的過失成為自然,所以,到了最後,在這些人的心裡,就會變成...不知道那是錯的
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這些人不知道那是過失,沒法改進這些過失,這些過失因此天天積累,而導致越來深厚,於此,過失就不能在稱說為過失,而是罪惡了~
對於過失與罪惡,只有一個分別,就是有心犯錯及無心犯錯的見知不同,也因如此,在於己身,不得不時時視見自己,及早了解過失,並改進過失
吁,既謂之惡,即因以生孽,且因以獲咎,近報則在己身,遠報則在兒孫,其始祇由鮮毫之過而起,豈不可惜也夫,豈不可慨也夫。
唉~既然稱它為過失,就是因為這些過失...將有可能演申出更大的罪孽,而且,也有可能會因為過失,而造成令人悔恨歉咎的事情,所謂報應不爽,有些時間近的,報應就在自己身上,有些時間長久的,報應就在子孫後輩的身上
然而這些罪孽,在一開始,大部份都是由小過失引起的,因為人們不去注意,不去反省,進而累積演化成為大罪惡,並遭受惡報,這不是很可惜嗎?這真的會讓人感到慨嘆的ㄚ!
偈曰
聖佛慈悲度善良 至誠合掌獻心香
真經引路文雖短 凜守箴規萬世昌
偈語說:
聖佛大發慈悲心降世,救度善良的人,我們要以最真誠的心,雙手合十,獻上真誠的心香
這本九天玄女真經,指引我們修道之路,雖然文章很短,只要能嚴格遵守戒規,定能獲得萬世的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