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與小腸互為表裡;


肝主筋路,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與膽互為表裡;


脾主肌肉,其華在唇,開竅於口,與胃互為表裡; 


肺主皮膚,其華在毛,開竅於鼻,與大腸互為表裡;


腎主骨髓,其華在髮,開竅於耳,與膀胱互為表裡!


(一)心:


中醫理論的心與解剖學上的心頗為不同,中醫的心除了調節心血系統,更負責維持神經系統的功能。


(1)心主血脈:


負責調節血的流動。當心摶動時,血液便會在血管中運行,並輸送至全身。中醫認為心、血及血管﹝稱為脈﹞會藉著其共同的作用而聯繫起來。透過心的作用,血便可流暢地運行於脈中。


心氣是指心臟摶動的動力,若心氣充足,有正常的心率及心律摶動,血液亦可於脈內運行全身身體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面色便會顯得紅潤有光澤,脈象和緩,均勻有力。然而,心氣不足,血液便不能在脈內維持有效的流動及輸送,而見面色淡白無華﹝即沒有健康的光澤﹞,脈象細弱無力,舌色淡白等,則可引致心跳、胸口不適,甚至胸痛等症狀。


(2)心主神明:


亦稱「心藏神」。廣義地說,「神」指整個人體的外在表現及精神狀態,並可透過面色、眼神、言語、應答、及反應等方面的表現反映出來;狹義地說,「神」則集中指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心能主宰人體五臟六腑,並負責管理人體的精神活動。若「心主神明」的功能良好,則可見精神飽滿,思維清晰、聰明敏捷;但若心的功能失調,則會表現健忘、精神萎頓、思想反應遲緩等問題。


(3)汗為心液:


汗為心液,意即汗是心的液體,由於汗是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血液是心所主,故有「汗為心液」及「血汗同源」即血與汗出自同一源頭的說法。中醫認為,汗出過多,易耗傷心血及心氣,並會引致心悸等表現。因此,不正常的流汗往往是心虛的一種表現,例如心陽虛者易自汗;心陰虛者易盜汗﹝即晚上流汗﹞。


(4)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按中醫理論,舌頭與面部可作為偵測心臟及血液健康狀況的「窗口」。所謂「開竅於舌」即與舌相連,並能從舌的表現觀察心的狀況,而所謂「其華在面」,意即心的光華能表現於面上,透過觀察面部的光華,便可知道心的健康。例如,若心功能正常,則面部紅潤有光澤,舌質淡紅而健康;若心血瘀阻,則面色青紫,舌質紫暗。此外健康的血供應對毛髮生長亦非常重要,故有「髮為血之餘」的說法,意即頭髮乃是血液充盈下剩餘的產物。若頭髮生長受到影響,便可能顯示心與血出現問題!


(二)肝:


按西方生理學觀點,肝負責身體中許多重要功能,如製造及排泄膽汁,以助脂肪的分解及消化,此外,肝亦負責排解血液中的毒素。然而從中醫理論觀點看,肝的功能卻不同,中醫認為肝控制中樞神經系統,並負責植物神經系統﹝身體中一種非自主性的神經系統﹞以及循環系統的工作,此外它亦與視覺功能有關。


(1)   肝主疏泄:


中醫認為肝主疏通及宣泄,有著疏泄全身氣、血、津液的作用,以確保其運行暢達。肝的疏泄作用可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a)調暢氣機:


氣機指氣的升降出入的運行。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維持了全身氣機即氣的運行的流暢。事實上,人體臟腑及經絡等活動健康全賴氣機的流暢,亦即依賴著肝的調暢功能。若肝的功能失調,則氣機會受阻,從而引致身體機能失調。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其他健康問題。


(b)調暢情志:


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調和了情緒。中醫認為情緒健康有賴氣血的和暢,藉著肝的疏泄,氣機保持流暢,則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心景舒暢。若肝失疏泄,肝氣鬱結,便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如抑鬱及憤怒等。


(c)促進脾胃消化功能:


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促進及調和脾的消化功能。若肝失去柔和舒展的特性,則會影響脾氣的運行。最後,食物運化功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引致腹痛、嘔吐、腹脹或腹瀉等。


(2)肝主藏血:


中醫認為肝有負責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的作用,當人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的血液便會藏於肝;當運動或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便會將貯藏的血液輸送全身。如肝血不足,肝則無血所藏,不能濡養於目,並會引致兩眼乾澀昏花。


(3)肝主筋,其華在甲:


筋的活動與肝有著密切關係。若肝血不足,則無法滋養於筋,便會引起抽筋、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此外中醫認為指甲的健康亦倚靠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足,則指甲會顯得紅潤有光澤,若肝血不足,則指甲會變得軟薄、脆弱及蒼白。


(4)肝開竅於目:


眼與肝有著密切關係,一方面,眼與肝經連接。另一方面,眼的視覺功能及健康須倚靠肝血的滋養。事實上,有許多肝的疾病可透過眼部病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會引致眼矇的症狀;此外,肝膽濕熱亦會引起目黃的現象!


(三)脾:


從西方生理學角度看,脾是一個滿布血管的淋巴組織,它充當了血液的貯存庫及過濾器,它亦是身體早期的造血器官。然而從中醫的角度看,脾並不負責這些功能,脾的功能包括消化系統、血液凝固系統的功能,亦與身體的水液代謝有關。


(1)脾主運化:


「運化」有運輸及轉化的意思。按中醫理論,脾是主要的消化器官,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用以化生氣血的精微營養。當食物進入身體後,脾提取食物及飲液的精微營養物質,這在中醫理論中稱為水穀精微。然後這些水穀精微會用以化生氣、血及津液,運行全身。水穀精微中的水液會由脾上輸於肺,經肺的宣發肅降送達全身;而另一部分的水液則會下達於腎及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方面的功能中醫稱為「運化水濕」。


若脾氣健運,即脾主運化的功能健旺,則氣血生化之源便會十分充足;另一方面,若脾的健康失調,其消化能力便會受到影響,並會出現腹脹、腹痛,泄瀉及四肢無力、疲倦等。


(2)脾主升清:


食物經轉化為水穀精微後,會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作用再轉化為氣血,並送往全身,這便是中醫所謂「升清」。脾主升清,而胃﹝與脾相應的腑﹞則主降濁,降濁指胃將消化道內無用的物質往下輸送。透過升清與降濁,中醫學指出了消化系統內的平衡。


(3)脾主統血:


「統」有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不謹運化水穀精微以生化氣血,還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的作用。若脾氣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氣可有效地固攝,使血在脈道﹝即血管﹞內行走。若脾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會溢出自己的路徑,從而引致嘔血、便血、皮下出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的失調症狀﹞等。


(4)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中醫認為肌肉及四肢運動有賴脾的動力。若脾氣健運,身體的氣血滋養充足,則肌肉及四肢健康強壯;然而,若脾氣虛弱,便會出現肌肉瘦弱及四肢倦怠無力。


此外,中醫亦認為口唇及口腔與脾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若脾氣健運,則口味正常而能辨五味﹝酸、苦、辛、甘、鹹﹞,口唇亦紅潤光澤。若脾失健運,便會出現口中乏味、唇色淡白等症狀!


(四)肺:


從西醫生理學的角度看,肺主要負責體內氣體交換,而中醫則認為肺除了有呼吸的功能外,更與水液代謝、血液循環、植物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有密切關係。


(1)肺主氣,司呼吸:


中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負責管理呼吸活動。肺是「氣」之交換地方。吸氣時,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並往下輸送,與其他氣結合而成「宗氣」。呼氣時,肺則排出體內的濁氣。肺的呼吸正常,則氣道暢順,呼吸均勻調和。若肺功能失調,則呼吸功能減弱,從而影響氣的生成,並引致氣虛等症狀。


(2)肺主宣發和肅降:中醫認為肺有宣發和肅降的作用,宣發是指升發和發散的意思,而肅降則指清肅和下降的意思。肺的宣發特性可表現為將濁氣發散並排出體外,亦可表現為將津液及水穀精微散布全身,達至皮毛。此外,透過汗液分泌的調節,肺將衛氣宣發至體表﹝中醫稱為皮毛或腠理﹞。


肅降特性是指肺氣具有向下的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潔淨的作用。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空氣﹞,並將脾傳輸的津液和水穀精微向下布散;另外肺亦有肅清呼吸道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及健康。


宣發和肅降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若肺失宣降﹝宣發與肅降﹞,會出現咳嗽、喘促、胸悶、自汗﹝即身體於平靜時仍然容易出汗﹞及痰濕停聚等。


(3)肺通調水道:


肺能通調水道,意即肺能疏通調暢水液行與排泄的通道。肺通調水道的方向與氣之宣發肅降的方向相同。透過宣發作用,肺將水液輸送至皮毛,並化成汗液排出體外,這就是身體的發汗程序。透過肅降作用,肺將水液輸送至腎,經過腎的氣化作用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4)肺朝百脈,主治節:


「朝」指聚會,肺朝百脈,意即透過血脈將全身的血液聚合於肺。如前所述,肺主一身之氣,中醫認為血倚靠氣的推動才能運行全身,血液在肺進行了呼吸作用及氣體交換後,便會運行全身。此外,通過氣的運行,肺亦負責調節體內津液分布。由於氣對全身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故肺對氣的調節即中醫所指「主治節」對身體亦非常重要。


(5)肺開竅於鼻,其華在毛,上連於喉:


「其華在毛」指可通過皮毛的表徵觀察肺的健康狀況。按中醫理論「皮毛」指身體之表,而肺可謂是主體表的器官。肺透過控制皮膚、汗腺及毛髮,調節了整個發汗的過程。此外,肺更將衛氣宣發於皮毛,對抵禦外邪有著重要的作用。若這功能出現問題,即中醫所指的肺氣虛,則衛氣亦會因而不鞏固,身體抵抗力減弱,引致疾病如感冒、傷風等。


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肺的門戶﹞,亦為身體內氣出入的通道。若肺失調,則鼻會受到影響,例如,肺氣不利,則見鼻塞流涕、嗅覺不靈、打噴嚏等。此外,喉與聲帶亦與肺相連繫。有時候,肺虛會引起聲音嘶啞、失音等!


(五)腎:


按西方生理學觀點看,腎是一個重要的排泄器官,負責排泄毒素及多餘的水分,而中醫對腎卻有一個更闊的理解,除了泌尿系統的功能,腎更負責控制生殖、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功能。


(1)腎藏精:


按中醫理論,精是與生命關係最為密切的物質,精是生長發育及生殖的物質基礎。透過藏精,腎掌管了人體的生長發育。例如,藉著腎氣及精的作用,女子有懷孕生育的能力,青少年會發育成熟,步入成年,而年老虛衰亦是腎精減退的表現。隨著年齡增長,腎氣會逐漸衰退,活力亦會相對減弱,這便是中醫用以解釋人體正常的衰老過程。


(2)腎主水:


透過調節身體水液的分布及排泄,腎負責全身水液的代謝工作,即所謂「腎主水」,傳統地,這作用稱為「蒸騰氣化」,它被稱為「蒸騰氣化」是因為腎將有用的清液分開,並將濁液排出體外,成為尿液。


腎對身體水液的平衡及運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液首先由胃接收,這過程稱為受納,然後清液會被分開,濁液則被送往小腸大腸,這過程與脾的運化功能配合,繼續將清液往上輸送至肺。肺以宣發的功能將清液輸送全身,並以肅降的作用將濁液輸送至腎。然後腎會將清的部分及濁的部分分開,透過蒸騰氣化的作用,清的部分會化為氣,並輸送至肺,重覆水液循環,最後的濁液會輸往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


(3)腎主納氣:


「納氣」指固攝、受納。透過納氣的功能,腎在身體吸氣時,使清氣的吸入﹝即自然界的空氣﹞有一定的深度。雖然呼吸功能主要倚賴於肺,深呼吸卻倚賴腎的納氣功能。若腎不納氣,則會引致呼吸表淺、動則氣喘等呼吸系統的問題。一些慢性哮喘的疾病亦與腎不納氣有關。


(4)腎主骨生髓,其華在髮:


腎藏精,精生髓,而髓則負責營養及製造骨骼。因此,骨的生長及再生倚賴於腎精的滋養。有些小童由於先天的腎精不足,會出現骨骼發育不全,腦門遲閉等。中醫認為齒亦是骨的一部分,故牙齒疾病有時亦是腎虛的表現之一。


頭髮倚靠著血的滋養及腎精的化生,如前所述,腎藏精,精化血。若精與血都充足,頭髮會顯得健康有光澤;另一方面,頭髮脫落或頭髮的疾病亦可能是腎虛或血虛的結果。


(5)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聽覺功能亦倚靠著腎精的滋養及充足。腎精不足會致耳聾耳鳴等聽覺問題,此外,生殖器官或尿道的疾病亦可能是腎的健康失調的表現,並引致尿頻、遺尿等症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