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六經病


將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及各種反應於外的證候,根據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病位、病性、病機、病勢加以分析,綜合歸納并取六經以名之,稱為六經病。


 


六經辨證


是以六經為綱,主要用於外感疾病的一種辨證方法。


具體


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討論病變的部位、證候特點、損及何臟何腑、寒熱性質與趨向、邪正消長以及治療的順逆宜忌等,作為診治疾病的依據。


 


主要根據則是來源於六經中病證、脈象等各方面,所以《傷寒論》每篇首,載有 XX病脈證并治


辨識的關鍵在於:病、脈、證、治四大方面。


六經病證,是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反映於臨床的各種證候。 綜合病之部位、性質、病機、病勢等加以分析、歸納,別為某經病證,這是《傷寒論》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


 


六經病的臨床表現特點


太陽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為諸經藩籬。


凡外感風寒之邪,自表而入,每先入犯太陽,故太陽病多出現於外感疾病的早期階段。


太陽病以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凡外感初起出現此項脈證的,叫做太陽病


太陽病可分為經表證和腑裏證兩大類型。


 


太陽經()證,又因病人體質不同,雖然同是感受風寒之邪,卻有中風與傷寒兩種不同證型:


中風


主要脈證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自汗、鼻鳴、乾嘔、脈浮緩等。


病機為營衛不和, 衛強營弱。


由於具有自汗、脈緩的特徵,故又稱為表虛證。


傷寒


主要脈證有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周身或骨節疼痛、無汗而喘、嘔逆、脈浮緊等。


病機為衛陽被遏,營陰凝滯。


由於具有無汗、脈緊的特徵,故又稱為表實證。


 


太陽腑裏證,有蓄水和蓄血兩種證候。


蓄水證


表邪不解,內入於膀胱之腑,陽氣不得溫化,水蓄不行。


主要脈證為發熱、汗出、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少腹滿,脈浮數等。


蓄血證


邪熱深入下焦,與血相結。


臨床證候為少腹急結或少腹硬滿,如狂或發狂,小便自利等。


 


太陽病有兼證,如表虛證兼項背強、兼咳喘、兼水飲等。 因汗、下、火法誤治後所引起之變證,如陽虛、火逆、結胸、痞證等等。


 


陽明病在外感病的過程中,每多出現於陽亢熱盛的極期階段。


陽明病的發生可由他經傳來,亦有從本經自發為病。


陽明病屬於裏熱實證,以 胃家實提綱。


其典型脈證是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等。


凡見此類脈證,就是陽明病。


 


陽明病分為熱證與實證兩大類型。


陽明熱證,亦稱陽明經證


病機為外邪入裏化熱,胃中燥熱熾盛,消灼津液。


主要脈證除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寨、反惡熱、脈洪大外,並兼口乾舌燥,大渴而引飲不解。


陽明裏實證,亦稱陽明腑證


病機為外邪入裏化熱,與腸中糟粕相結成實,


主要脈證為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腹脹滿疼痛、大便硬、脈沉實等。甚者還可以出現循衣摸床、微喘、直視等嚴重症狀。


有脾約或津液內竭而大便硬者,亦歸於陽明篇。


陽明病還有濕熱發黃、血熱致衄、蓄血、陽明中寒證等。


 


少陽病是半表半裏的證候。


少陽病的發生可由他經傳來,也可由本經自受發病。


少陽病以 口苦、咽乾、目眩提綱。


主要脈證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舌苔白、脈弦細等。


病機為病入少陽,樞機不利,正邪分爭,進而導致脾胃功能失常之故。


 


少陽為樞,故少陽病常有兼表、兼裏兩種病況。


少陽兼表未解之證:


如證見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


少陽兼裏熱實證


證見往來寒熱、熱結在裏,或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或兼潮熱、不大便等。


少陽病表裏相兼、虛實錯雜之證


若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少陽病兼寒飲內結之證


有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者等等。


 


太陰病屬裏虛寒,以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提綱。


太陰本證。


太陰病可由三陽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發病,也可由風寒外邪直接侵襲而發。


病機為脾陽虛弱,寒濕內盛,運化失常。


進一步發展,演變為脾腎虛寒,亦可形成少陰虛寒之證。


 


少陰病屬裏虛證,多值傷寒六經病變過程中後期危重的階段,故少陰病多死證


少陰病可由表證轉變而來,也可因體虛外邪直接侵入而發病。


少陰病以 脈微細,但欲寐為提綱。


 


少陰病當分為寒化證與熱化證兩大類型:


少陰寒化證


病機為心腎陽氣虛衰,呈現虛寒證象,屬少陰病本證。


脈證為脈微細,但欲寐外,並有無熱惡寒、踡臥、心煩、吐利、口中和或渴喜熱飲、飲亦不多,小便清利,甚至手足厥逆等。


有因陽氣被陰寒格拒,反見不惡寒、發熱、面赤、煩躁等真寒假熱的嚴重症狀。


少陰熱化證


病機為少陰陰虛而呈現熱化證象。


脈證為心中煩不得臥、咽乾、咽痛、或下利口渴,舌質絳、脈細數等。


 


厥陰病多出現於傷寒末期,病情較為複雜而危重,


臨床上可歸納為上熱下寒證、厥熱勝復證及辨厥逆、下利、嘔、噦四大類證。


厥逆,即指手足逆冷而言。


厥陰病以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提綱。


代表著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證候。


厥熱勝復證的臨床特點,一般以厥逆(下利)與發熱交錯出現,厥利為陰勝,發熱為陽復。


 


從厥或熱出現時間的長短,用日數來概括,以推測厥熱的消長,邪正的勝負,及其相互演變趨勢。


厥熱相等,或熱多於厥,是表示正能勝邪,主病退,為向癒之機。


若厥多於熱,則是邪勝止衰,主病進。


陽復太過轉為熱化而為喉痹或下利便膿血證。


厥逆證是厥陰篇主要證候之一


病機為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輕者僅清冷至指()節,重者不過腕踝,更嚴重的手冷至肘,腳冷至膝。 厥陰篇有臟厥、寒厥、蛔厥及熱厥、水停致厥、痰實為厥等等,當綜合其他證候而辨。


厥陰下利有寒利、熱利、寒熱錯雜之下利。


嘔有下焦陰寒或厥陰濁陰上逆之寒嘔,亦有轉出少陽之嘔而發熱證。 噦證有虛寒之證,亦有實熱之證,均須詳細審辨。


 


小結


從臨床實際出發,把六經證候和臟腑、經絡、氣化、部位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才能正確理解 《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玉蘭 的頭像
    玉蘭

    玄女草蘆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