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的實質代表之意義有三
1.代表經絡
2.代表病證
3.代表運 ( 五行 ) 氣 ( 六氣 )
惲鐵樵在《傷寒論研究》指出:
“《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
而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
凡談傷寒者無不於此致力,凡注傷寒者無不於此致力。”
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
六經辨證是《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綱領
八綱辨證是對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證候性質的總概括,兩者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正邪相爭的消長盛衰,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變化,關係著疾病的證候性質六經辨證的具體運用,無不貫串著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內容。
從病的屬性來講
三陽病多屬於熱證、實證,概為陽證;三陰病多屬於寒證、虛證,概為陰證。
從邪正盛衰的關係來講
三陽病表示病人正氣盛,抗病力強,邪氣實,病情一般都呈現亢奮的狀態;三陰病表示病人正氣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都呈現虛衰的狀態。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即六經與八綱中陰陽總綱的關係。
疾病不外陰陽虛實
陽分太陽、陽明、少陽三個階段(實證)表明傷寒過程中初、中、末三個不同的熱型
“太”是龐大的意思,指示熱度逐漸上升。
“明”是極盛的意思,指示持續高熱達到最高峰。
“少”是微小的意思,指示熱度參差下降以至退盡。
陰分太陰、少陰、厥陰三個階段(虛證)
由太而少而厥,是由老而衰而竭的意思。
指示傷寒後半期的衰弱症和併發症
表裏是分析病位的綱領
六經中太陽屬表,其餘各經病變屬裏。表裏的概念又是相對的
三陽病屬表,三陰病屬裏;
太陽病屬表,少陰病屬裏。
陽明病屬表,太陰病屬裏。
少陽病屬表,厥陰病屬裏。
六經病證的發表攻裏,就是根據病位的在表在裏決定治則的。
如太陽表證,宜解表發汗;陽明裏證,宜清泄裏熱或攻下裏實。
臨床上出現表裏證候有疑似的時候,或者表裏證同時出現的情況下,分辨病之在表在裏,對治療的正確與否有著重要關係。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榖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都是這一類的實例。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
凡病勢亢進,陽邪偏盛者,多屬熱證;凡病勢沉靜,陰邪偏盛者,多屬寒證。
寒熱證候的複雜性
如同一下利之證,
自利不渴者,為內有寒;
下利欲飲水者,則為裏有熱。
寒熱真假之辨
“少陰病,下利清榖,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為少陰寒化證,是真寒假熱之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
虛是指正氣虛,實是指邪氣實。
辨別邪正的虛實,是治療時選擇扶正或攻邪的重要關鍵。
如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
前者為汗後陽虛之證,治療當選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顧其虛;後者為汗後邪盛內傳之裏實證,故治法選用調胃承氣湯以攻其實。
《傷寒論》六經辨證,則又是八綱辨證的系統化、具體化。
例如六經病證中的太陽病,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脈浮等證。從八綱辨證來分析,屬於表證。但僅據表證,還不能指導治療,必須結合其有汗無汗來進一步辨別,如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
才能準確地運用解肌或發汗的治療方法。
少陰病有但欲寐、脈微細等證,從八綱來分析,屬於裏證、虛證。
僅據裏證、虛證,仍不能指導治療,必須進一步分析其陰陽的偏盛偏衰,
表現為無熱惡寒、四肢厥逆、脈沉微等陽衰陰盛者,則為少陰寒化證;
表現為心煩不得眠,咽乾或痛、脈細數等陰虛內熱的脈證,則為少陰熱化證。
才能準確地運用扶陽抑陰或育陰清熱的治療方法。
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才能有效地進行臨床辨證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