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尊道貴德
在道教中,道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從宇宙觀上講,道先天地生,並化生萬物。老子說:在溟滓鴻、混沌未分的時候,有個混然而成的東西,她先於天地而存在,無形無相,亙古不變,周行天下,循環不已,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強稱其為道。據《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意譯。
淮南子則在老子的基礎上,將道說成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淮南子說:道覆蓋著天,運載著地,囊括四方,到達八極,其高沒有邊際,其深不可測量,她包裹著天地,來源於無形。據《淮南子·原道訓》意譯。
既然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既生天地,又生萬物,那麼三者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一者,道也,無名無象。二者,陰陽也,有了陰陽兩極,天地自然定位,天陽地陰,天清地濁。三者,陰 陽二氣相交感形成的“衝和”之氣,萬物皆從此氣中生。
所以《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玄綱論》曰:“生生成成,今古不移之謂道。”
由此觀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既生化萬物,又包含萬物,萬物之思想、音聲、高下、長短、前後等莫不由其生。如《老子想爾注》說:“道”是天下萬物之本。
《太平經》稱“道”為: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生。見《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
抱樸子說:道涵乾括坤,其本無名,不能尋其音聲,不能跡其兆乎宇宙之外,其能為聲之聲,為響之響,為形之形,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靜,圓者得之以動,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見《抱樸子·道意篇》。
此外,道教還提出了道生天地萬物的過程。即:經過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等形成的五個時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運。
《太上老君開天經》說,在未有天地萬物之前,“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見《太上老君開天經》。稱那個時候沒有天地之分,沒有陰陽之分,沒有日月之分,沒有晶光之分,沒有東西之分,沒有青黃之分,沒有南北之分,沒有剛柔之分,沒有載覆之分,沒有藏壞之分,沒有聖賢之分,沒有忠良之分,沒有來去之分,沒有生死之分,沒有前後之分,沒有方圓之分。百 億變化,浩浩湯湯。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灘極,無量無邊。沒有高下之分,沒有等偏之分,沒有左右之分,沒有高下之分,純屬自然。只有老君(道的化身),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其有,不見其形;若言其無,萬物皆從之而生。
接著,八表之外,漸漸開始分判,下成微妙世界,稱為洪元。洪元之時,沒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宇宙形成的第一個時期混元。混元一浩萬劫,至於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清濁剖判,溟滓鴻,置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炁顯明,光格四維。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三綱既分,此有天地,還沒有日月,天欲化生萬物,然沒有方法可以變成,只好置生日月於其中,下照炁冥。此時還沒有人,只有太上老君從天而降,自稱“太初”之師。老君取天地之精,合成一神,名曰人。至此,天地、日月、人民皆有,但都沒有識名。
太始之時,太上老君下降為師,口吐《太始經》,教萬物置立於天地。所謂太始,即萬物之始也。
太素之時,老君又下降為師,使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飲之,得到長生。
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降為師,教示混沌,治理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形成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自始以來,已有識名。
九宮之時,老君下降為師,口吐《乾坤經》,結其九宮,識名天地。天為陽,地為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日月星辰,在地成五嶽四瀆,在人成五臟。
元皇時,老君下降為師,口吐《元皇經》,教元皇治理天下,始有皇化通行於天下。
元皇之後,是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後有地皇,地皇之後有句婁,句婁之後有赫胥,赫胥之後有太連。
太連之時,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到延年。
太連之後,進入下古,先後有伏羲、女媧、神農、燧人、祝融等。歷時老君均下降為師,教以生活之道。
從神學觀念上講,道為神仙的化身,但高於神仙而存在,凡人得到了她,可以成仙,神仙得到了她,可以登天入地,本領超常。
莊子說:韋氏得道,以挈天地;伏羲氏得道,以襲氣母;唯斗得道,終古不忒;日月得道,終古不息;山神堪壞得道,以襲崑崙;水神馮夷得道,以遊大川;山神肩吾得道,以處大山;黃帝得道,以登雲天;顓頊得道,以處玄宮;北海之神禺強得道,立乎北極;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廣,莫知所始,莫知所終;彭祖得道,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見《莊子·大宗師》。稱:古之真人,登高不眎,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因為能假於道若此。據《莊子·大宗師》原文意譯。
又《在宥篇》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聽見,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可見凡人得道長生成仙,神仙得道乘風駕雲,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飛龍騰達,無與倫比。
說神仙是道的化身,是因為得到了道才可以稱為神仙,神仙最能體現道。道教創教時,尊老子為太上老君,稱太上老君為道的化身。
《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東漢邊韶亦稱老子:“離合於混沌之炁,與三光相終始,觀天作讖,……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蟬蛻度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
《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說:“道者,謂之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時為精,其氣赤盛,即為光明,名字太陰,又曰元陽子丹,丹復變化,是為老君。”
《太上混元聖紀》:“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於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也。”由此可見太上老君就是道,就是造物主,就是神仙,即將道與神仙等同了起來。
與道相提並論的是德,德是道外在的表現。《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二而不一。”德在道教中有“上德”、“玄德”、“常德”等幾種解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第五十一章稱:“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二十八章稱:“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而這些德,均是道在外的表現形象。
《自然經》說德“ 得於道果”。《太平經》說能夠“成濟眾生,令成極道”就是德。唐玄宗更說得明白:“道之在我之謂德。”見唐玄宗《道德經御注·序》。所以道教以道和德為基本信仰,為行動準則,強調“道生德育”、“尊道而貴德”。
總的來說,尊道即是尊重信仰、敬重神明,得神靈之庇佑;貴德即是心向仙境、勤修苦煉, 達仙境之彼岸。所以說只有尊道貴德,才能修得長生成仙。仙道貴生,生命是道教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因為道教講的就是長生不死,修煉成仙。
對於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見《道德經》第五十章。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於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
莊子則大講“長生”固形之術,要求人們保生、全生、尊生、盡年。
《呂氏春秋》則從自身出發,強調“重己貴生”,曰:“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見《呂氏春秋·貴生》。
到《太平經》時則主張樂生、重生。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
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
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見唐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煉成仙。
四、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