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元精‧元氣‧元神論



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察受於先人而充實後天,故就其來源可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元精”,即指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並具有調節與主宰生殖、生民發育的作用。



《內經》中雖無“元精”一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在早期的有關“精氣神”論述中,並沒有嚴格區分開來,全內丹學興起,才有明顯的分別,“元精”一名始見甘丹書。


《古文參同契》說:“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此謂元精乃元氣之精華,實指先天無形之精氣,是產生後天形質之精的母氣。因此,元精雖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但又不等同於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


故《壽世傳真》說:“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說:“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於父母未生前”。


《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極之精”、“天真”等。


楊繼州指出:“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而太極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於西間者也”(《針灸大成·腎臟圖》)。


《周易參同契》說:“元精眇難睹。”此精為先天無形之精氣,“摶之不得,視之不見,而能潛隨化機,生成萬物”(《周易參同契》彭曉注),但必須含於形質之精中乃能存。


正如《玉清金笥寶錄》所說:“精雖元精,然無日用之精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則潮生白氣,未聞白氣生於地也。水乃精也,白氣乃華也,”


元精稟於先天,受之於父母而與生俱來。當父母陰陽之精結合,在母體內形成胚胎、構成身形後,元精亦已藏之於腎,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生要物質。


生命誕生以後,此精又必須依賴後天水穀之精的充養,才能發揮生長、發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斷得到後人之精的供養,才能逐漸充盈,當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後代、保持種族和個體恃持的能力。


先天元精與後天水穀之精相互資生,密切相關。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為後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準備了機能的物質基礎;出生之後,脾胃所化生的後天水穀之精,不斷輸送至五臟六腑,轉化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時,又輸歸於腎,以充養先天之精。


此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無先天之元精則無以生身;無後天水穀之精則無以養身。有精才有生命,無精則無生命;精足則生命力強,精虧則生命力弱。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元精與元氣的關係非常密切。元氣為萬物之本源,元精乃元氣之“精英”,由“元氣之積厚”而生,此即謂“氣歸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有“元氣生則元精產”(《青華秘文》)、“先天之氣,氣化為精”(《類經·攝生類》)之說。


人出生後,元精藏之於腎,賴後天之養逐漸充盈而為元氣之根,此即謂“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張介賓說:“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


“元精”之名始於丹經,元精之論也詳於丹經,元精是內丹家修煉的上藥三品之一,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說,“夫金液還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


《性命圭旨全書》亦說:“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這不僅明確指出內丹上藥三品“精氣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還論述了修煉之術及效應。


《類修要訣》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論。


〈武術彙宗》進一步闡發說:“元精發於腎之元氣,從虛極靜篤生來,則精乃清;從妄念淫事中生來,則精乃濁。清濁之辨,不辨之於其精,而辨之於其神也。”認為神定志閒,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後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後天,故葆精者,貴在清心寡欲。


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逆升而上,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丹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之精而生男育女。並認為元精亦有賴於飲食之充養,故又說:“穀氣就此而生精”、“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於腎者也。”


總之,“元精論”為道家內丹術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對內丹理論的形成及內丹根本的修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家元氣論】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源。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國時期宋開尹文的“精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朝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


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


基於元氣學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人身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存在於體內推動生命活動的本源物質。《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簡稱為“氣”。


《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併而充身者也”,此氣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後天之“氣”的區別。


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一的物質基礎,“大人生廠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人之生此由乎氣”(景嶽全書》),“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由此可見,元氣的盛衰聚散及運行正常與否,直接關係著人的生老病死。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保障;元氣不足或氣機失調,則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於氣”、“元氣虛為致病之本”之說。因此防病治病也應以調護元氣為本,善養生者更應正視護養此氣。


故張介賓說:“蓋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類經·運氣類》)。


元氣藏之於腎而化生元精,繫於命門而為腎間動氣,其變化為用,一分為二而為元陰、元陽,實為性命之本、造化之機。


元氣雖藏之於下,而其用則佈護周身,臟腑之機能全賴此氣之運轉,故徐靈胎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勞有小心。陰陽闔閉存乎此,呼吸出入繫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末亡,皆賴此也”(《醫學源流論》)。


元氣之所行,與任督二脈關係至密。元氣根之於腎而行於任督,故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經八脈考》)。


元氣雖化生於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須有賴於後天水穀精氣的充養,所以與脾胃又密切相關,故李東垣說:“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論》):“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內外傷辨惑論》)。


氣功學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於受胎之先,先天細細蘊蘊,生於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呼吸(潛氣內轉)的循環動力;在人出生後,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司理後天呼吸之氣、水穀之氣、營衛之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


氣功學中所指先天之“氣”是潛藏的內氣,而後天之“氣”則著重指形於呼吸之氣(外呼吸),故《入藥鏡》注:“藏則為惹,形則為氣”。


在人體,先天之“炁”與後天之“氣”密不可分。出生後“炁落丹田”,為“呼吸之根”,人在進行呼吸活動時,“先天元始祖炁未嘗不充溢其中。非後天之氣,無以見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無以為後天一氣之主宰”(《入藥鏡》注)。


內丹學中要求氣貫丹田,即以後天之“氣”接引先天之“炁”,發動任、督循環,以達到所謂“再立胎息”的效果。


《入藥鏡》又說:“先天惹,後天氣,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氣功狀態中二氣混合,呼吸綿綿,任督循環,身心酣暢的自我體驗。


古代先賢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氣功鍛煉可以充實元氣、調理氣機,以達治病強身之目的,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養生家們並以“元氣論”為理論基礎,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整套行氣、養氣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補元氣、調暢氣機,有力地推動了氣功學的發展。


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生命觀,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確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元氣的實質直到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是一個尚未完全揭曉的謎。


近年來有人對元氣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如有人從控制論的角度,認為元氣與信息同樣具有傳遞、保存、交換的共同特徵,人體通過元氣的調控作用,以維持內環境及內外環境間的陰陽平衡。


有人從“場”論角度,認為元氣是一種“動態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生感覺,能聯繫調節機體內外環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調。


有人從能量的角度,提出“電子激發能假說”,認為激發態分子可通過共振轉移,將激發能傳給別的分子,這一過程就是所謂“行氣”。


還有人認為,氣是一種微粒流,其直徑小於60±2微米,某些還帶行正負電荷;輻射場攝影能提供內氣的指標,說明內氣存在於生命之中,並隨著生命條件的轉化而改變,電量輝光即是內氣存在的表現。


儘管日前對元氣的研究還比較粗疏,很多問題尚有待深入,但實踐證明,進一步探討元氣的實質,不僅是傳統的中醫學、氣功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對揭開人類生命的奧秘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道家元神論】


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歷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稱“元神”。


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正如張伯端所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


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源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


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


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


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


《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


〈武術彙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


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擾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


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


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係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


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

 

內丹所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


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入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份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