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歌訣


1、表寒證:
傷寒惡寒身發熱,鼻塞無汗浮緊咳。中風惡風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出。



2、表熱證:
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咳痰黏稠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3、裏熱實證:
裏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有力舌苔黃。


4、裏寒虛症:
裏寒虛症腹痛滿,嘔吐清水氣息短。納少便溏利清穀,舌淡苔白脈沉緩。


5、寒證:
寒證面白畏寒冷,蜷臥口淡尿長清。便溏舌淡脈遲弱,陰盛外寒陽虛生。


6、實熱證:
實熱高熱面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譫語,舌絳脈洪和神昏。


7、虛熱證:
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失眠。頭暈眼花腰酸痛,氣短咽乾痰少黏。
顴紅無苔脈細數,育陰潛陽治可癒。


8、寒熱錯雜(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錯雜證,胸中煩熱咳痰黏。口舌生瘡咽腫痛。腹痛便溏緊相連。


9、上寒下熱:
上寒胃脘拘急痛,嘔吐清水噦逆急。下熱下腹脹悶痛,尿痛色黃尿意頻。


10、裏寒表熱:
裏寒素有浮腫病,畏寒便溏四肢涼。復感表熱渴咽痛,發熱解表當助陽。


11、裏熱表寒:
裏熱表寒素有熱,煩躁便秘渴咽乾。復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熱惡風寒。


12、真熱假寒:
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惡熱煩渴喜冷飲,舌絳苔黃神不清。


13、真寒假熱:
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熱口渴脈虛大,甘溫除熱好時機。


14、虛症:
虛症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淋淋。陰虛可見五心熱,陽虛面白肢不溫。
舌光無苔脈細弱,大便溏瀉小便頻。


15、實證:
實證氣鬱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便難裏急尿澀痛,舌紅苔厚脈弦長。


16、上實下虛:
上實喘嗽壅勝痰,胸脘腹脹臥則難。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虛下實:
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濕熱凝。心悸怔中氣息短,裏急後重膿血行。
裏實表虛風熱壅,鬱在三焦表裏中。腹滿據按二便閉,發熱汗出痛惡風。


18、裏虛表實:
裏虛表實食欲減,便溏食後腹脹滿。惡寒發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19、真實假虛:
內有真實外假虛,體瘦神疲冷身肢。裏急後重或症癖,大實贏狀補益疾。


20、真虛假實:
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舌質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21、陰陽:
陰證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目紅赤呼吸粗。高熱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浮。
陰虛內熱顴唇紅,盜汗少寐夢遺精。五心煩熱脈細數,舌紅無苔臥不寧。
陽虛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虛弱脈,身倦畏寒尿頻數,陽痿帶稀體無澤。
失血脫水成之陰,口乾喜冷汗多黏。舌紅乾燥脈虛數,面色潮紅畏熱煩。
亡陽病變陽虛脫,手足厥冷汗出多。脈微欲絕舌淡潤,渴喜熱飲息微弱。


22、氣虛:
氣虛五臟功能弱,呼吸氣促語低微。身疲肢倦食納少,心悸筋緩目發黑。
頭暈眼花腰酸痛,自汗脫肛內臟重。


23、氣滯證:
氣滯主證脹悶痛,脹疼發作時重輕,竄痛嗳氣矢氣減,兼證五臟各有型。
脘悶納呆脅脹滿,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氣逆:
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嘔惡嗳氣呃逆胃,腫逆昏厥頭暈眩。


25、血虛證:
面唇舌甲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經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熱證:
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疹斑。舌質紅絳脈細數,月經先期崩漏連。


27、血瘀:
腫脹刺痛有定點,日輕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質青紫暗,舌邊尖部瘀點斑。
口乾嗽水不欲嚥,肢體麻木或痙攣。脈沉細澀為要點,部位不同隨政見。


28、氣滯血淤:
氣滯血淤肝鬱成,太息易怒脅脹痛。月經不調脅痞塊,舌紫脈虛診可憑。


29、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頭暈眩,少氣乏力懶語言。面白色淡脈細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氣虛失血:
氣虛失血屬內傷,倦怠少氣面萎黃。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