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氣血,一般人都覺得是很玄的東西。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人體的臟器就如同人一樣,吃得飽了,做起事來才有勁。而血就是臟器的“飯”。

 


補足氣血,讓每個臟器都吃得飽飽的


當體內的各種臟器每天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乾飯時,幹勁就十足,工作就做得好。而當人體的總血量不夠,也就是給臟器減了飯量,雖然它們都還在運轉,但因為沒吃飽,就容易疲勞,無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時間一長,各臟器由於供血不足,各種疾病都會惹上身來。


心臟沒吃飽(供血不足)就會心慌、氣短、胸悶,這時,特別想休息,就出現了間歇,心跳的次數就會越來越慢,心就開始痛。這是在提醒你,它餓了、累了,你沒管它,或者只是給它吃了一些擴血管的藥物,可根本原因並沒有改善。當缺血症狀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或閉塞,心梗,最後危及生命。


大腦沒吃飽,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因遠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乾癟、閉塞,繼而出現腦缺血、腦梗塞,時間一長,腦子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癡呆症也開始發生。


肝臟吃不飽,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量就開始萎縮,以前吃一公斤肉,它都能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時沒力道了,一公斤的肉,它只能轉化七兩,餘下三兩只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臟裏,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積在血管裏形成高血脂。


腎臟也是一樣,沒吃飽,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如此,身體內的各種毒肯定就不能及時排到體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過高。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奉獻給人體充足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餘的糖就存留在血管裏,血糖自然增高了。

 


溫度決定生死


水在我們人體的表現形式就是血液,它滋養著我們全身,當溫度降低時,血液流速減慢,就出現滯澀、淤堵,當溫度進一步降低,血液就會凝固,人就面臨死亡。


使血液能流動起來的動力是溫度,它使血液在我們全身循環不息,維持著各臟器的生理活動,讓生命獲得保障。


而這時再去看中醫對氣的解釋,就發現溫度的作用與中醫所說的“氣”非常相似,中醫所說的氣是由先天之精氣、水穀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所組成,而其中的先天之精氣、水穀之精氣都能用溫度輕易地解釋。


先天之精氣其實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腎”。腎為一身之陽,就像人體內的一團火,溫煦、照耀著全身。


孩子之所以被稱做“純陽之體”,就是因為腎氣足,腎氣足就說明火力旺,代謝旺盛,總是處於生長、發育的狀態,而老人腎氣衰了,體溫就偏低,火力不足,循環代謝也就減慢了,身體逐漸衰弱。


對於腎臟,中醫裏永遠只存在著補,從沒有瀉的說法。不能給腎臟撤火,更不能滅火,只有通過不斷地、適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讓腎火燒得長久而旺盛。


腎就是人的根,就如大樹的樹根一樣,只有從根上施肥、鬆土,才能生長旺盛,只要樹根能不斷吸收營養,才能牢牢地紮在大地更深、更遠。就是大樹給吹斷了,只要有根在,還會發新枝、長新葉。人也是一樣,只要保住腎,也就是保住人的根,人就永遠健康,永遠充滿活力。


而給人的根不斷補充營養的、添加燃料的,讓腎火不滅的就是被稱為“後天之本”的脾胃,是脾胃把食物化成了充足的血液。


補氣的目的就是讓身體保持適宜的溫度,再加上宗氣,也就是人在大自然中吸人的新鮮空氣。這樣人才能鮮活地立於天地之間。

 


食物的溫熱寒涼平是保證氣血充足的關鍵


中醫認為,溫熱為陽,寒涼為陰,只有將食物的溫熱寒涼因人、因時、因地的靈活運用,才能使人體在任何時候部能做到陰陽平衡,不會生病。

 


根據各人體質選擇食物


身體內寒氣較重、氣血兩虧的虛弱之人不分季節,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蔥、菲菜、生姜等,這樣身體才會產熱,使機能興奮、增加活力,血脈暢通。現在的人吃的食物普遍性涼,又大量使用空調等降溫,所以現在的人99%都屬寒涼體質。


如果身體內熱大,精力旺盛,就不用吃太多溫熱性質的食物。吃多了會燥熱、上火;機能過於亢奮,所以要適當地選用一些寒涼的食物來進行平衡。

 


配合氣候變化選擇食物


氣候的變化說到底就是溫度的變化,所以,溫度高時人要多吃寒涼的食物清熱,溫度低時要以溫熱的食物保暖祛寒。

 


在什麼地方就吃什麼地方的食物


每個地區因氣候、地理的不同都生長著不同的食物,最明顯的就是炎熱之地多盛產寒冷性質的水果,如香蕉、西瓜、甘蔗等,而寒冷地區多生長洋蔥、大蔥、大蒜以及洋芋、大豆等性平、性溫的食物,這是老天爺給人們準備好了的食物,是完全適合他們身體的東西,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