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大帝為三官大帝之一,我國自古就有祭天、奉神、拜祖先,慎終追遠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 (註1),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註2)」。
玉皇大帝統管九儀四十九州,下設三個官職來做立法、監察、司法、行政,任職工作,這三個官職就是稱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一品大臣。天官負責訂定法制監督各神尊,地官負責司法,水官負責行政與任職的工作;而祂們也代表著祈福、赦罪、解厄的工作。
天官為玄都元陽一品。居紫微宮中,所以又稱為「紫微大帝」。天官有三十六個主官。負責眾生善惡的監督工作。也負責眾神的晉升降等的考核工作。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天官大帝出巡視察的日子。天官大帝主掌考核與監督工作,除了要監看眾神在凡間的工作情況外,另外就是聽取凡間的民意,陽間的在位者是否有循私為己的行為。如果有,將通報玉帝收回在位者的執政大權。如果掌理的國泰民安,就會報請玉帝給予賞賜。因此為了討好天官的出巡,家家戶戶會張燈結彩的慶祝迎接,也會準備熱騰騰的元宵來慶賀, 因此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叫燈節,舊稱上元節,過了今天整個過年活動也正式結束,恢復正常的生活。
天官有賜與凡間或眾神的大權,因此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天官賜福」,故在天官大帝出巡視察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香案及供品來供請天官大帝,向大帝奏請願望,大帝將會依此人之表現,准其奏願,讓人們願望實現。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篡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人掃除諸呂,擁劉恆(即漢文帝)為主。因為掃除諸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這個有著兩千餘年傳統的節日,其節俗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
現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綵,觀燈遊賞,煙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海外華人居住區也是年年上演、盛行不衰。元宵節,真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網上版)對「天官賜福」之解釋是:
俗傳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時,天官下降,賜福人間。通俗常言疏證˙禍福˙天官賜福
引梁元帝旨要: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
以教育部詞典來看,梁元帝之前,民間就已經盛行「天官賜福」之標語、揮春。另外「天官」兩字之出,計有《周禮、天官冢宰》《史記、天官書》《荀子、正名、天論》與道教的三官(天、地、水)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此三官實乃對「堯、舜、禹」之追封而已,其後又有「福、祿、壽」三星之產生,此「福星,天官」兩者又互相重疊矣!但是眾所週知,所有的道教眾神眾仙,皆地上皇家之所封贈, 故將「天官」解釋為道教的「天上神官」,此實乃愚民之政策是也!
那麼「天官」是與什麼才有關係,才得以在梁元帝之前成為流行之揮春、標語呢?這就先來看一看《荀子、天論篇》一下: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原來所謂的天官,並非在天上當官的,而只是五官而已。那所賜之福,自必然是「口福、眼福…」等等之類,即官覺之福啦!(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
此與「五福自天來、五福臨門、五福齊來…」正好對應得上!
耳目鼻口形能是說、耳能啥、目能啥、鼻能啥、口能啥、形能啥。各有接是各別有接觸的東西,即聲、色、香、味、物。所接之各物既為不同,則自然不可兼能矣,難道可以叫、目去聽,耳去看嗎?五官就是五感、五覺、五根、五能…亦即是天官。亦即是現代所謂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是也。
此與佛家所說的六根(有)六觸(接)六塵(生)六入,這豈不是少了一個嗎?其實無有缺少,只不過無有佛家之清晰而已。(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佛家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就是「思覺」、就是「心」又叫天君。心即意、意即心是也。思覺失調,就即是「神經病、黐線、失心瘋」之謂也。
那佛家之「識」呢?(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不就是神囉!故神者識也,識者亦神也。但「神識」卻不同「識神」此與「故事」不同於「事故」之謂也。此古代對官覺之研究,可一點也不輸於佛教或現代科學啊!
五音、五味、五香、五色、此「色、香、味、音」世上何止千萬,中國人偏偏就以「五」來包涵全部。所以「五福齊來…」就是世間一切的褔是也,但當此「五福」真的到來、臨門之時,是否人人皆能「甘之如飴、照單全收」呢?會否有人「虛不受補、無福消受」呢?答案當然是後者啦!美食、美色…當前,也必須要身體健康才能享受,更好吃的東西,一個、二個、三個…到某數之時,硬要你吃下去,就是「禍」而不是「福」了。這就如荀子所說: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天論)
即是說所謂的「禍、福」並非只緣於「外物」與「天官」,更必待與「天君」,此三者之互相結合,方能說喜惡、方可言禍福,即「心」喜則喜「心」惡則惡!但其所受之外物、及天官卻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呀!(喜歡吃的東西,在食飽之後仍要繼續吃下去,這難言是「有口福」吧?但這能夠說「有口禍」嗎?有得食,你叫「有口禍」?這樣會「折福」的啊!)
據此、天官賜福,與其說是祈求上天之賞賜,倒不如理解為長保健康之祈願好了;這就是持盈保泰、常懷感恩之心,更是「知足常樂」之心是也。此與求「天官、福星」賞賜「福、祿、壽、財」是絕不能等同視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