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回在知識團的交流區裡的...拿回來再整理一下....偷懶了~~



 


現今宗教的改變,不好說佛道已經不分,但如以執事來講,佛道的本質是很清楚的~~


如我家助教有講:自古道教渡生,佛教渡死,佛沒拜斗,道沒放焰口.


以前道應是在生,並於執應間,修習佛教的慈悲心,這,是心態與學習上的說法,與現今來說,雖然不好講是有些上半場道家禮儀,下半場換件衣服...變成佛教渡化的情事發生,但,紅頭唸腳尾,黑頭開光靈的事還是真有~


同樣的或許,如某方所說,現今環境很亂,只要不說...誰會知道!!!還是老話...或許吧!天知地知,你知以外一定還有其他人會知道...



記得之前曾經與友人分享佛道法的說話,於此三者來說,應的同樣是於執世間的心態,指的是:佛心,道行,法在~~~

你要以佛的慈悲心為出發,才能有真心的將你的應世之心,執應在於世的道理傳行中,其法...自然於行應間萬化是生,無所不在~~~

 

現今社會的轉變,宗道隨著後天應時局變,人人都能有道行,只要人有心力(錢、想)老師那邊都有......
另如打個哈欠、掉幾滴眼淚就是有天命要修的說話,過度的開點與提說,是演申現今人人都要修,個個有天命的主要...


或許,對於宗道,雖然自己是在靈山的環境中接觸開始,但於教與授來說,那些無形與通應,不是也不該是我們的主要,如道家的科儀學習般,那只是其間的工具,要做事與學習時的方便...

其間以人為本,以實為先,與各方所注意的修身養性,身體健康的說話沒啥不同...

我們常講,說說不算,做到才算,身體好不好,對應又如何,這就是學的真實,而不是拿書說話比道理...真要如此,叫人自己看書不就好了~~

 

我們常講,人外有人,在執應間的佛心,是化解你我私心的唯一法則,在於前文提來講,佛心也能是幫我們們停下來看境(鏡)自己的一種喻講,方法,於此如曾經有見有人提過...我就是這麼直,你拿我安怎!?或許吧!!!直是你的選,當你選擇直衝...就必需先要有碰到鐵板的可能思考,於宗道間常提的性修來說,養性的目的表現決不是逞,於練氣的執應表現來看決沒有快,如果再以上提三者來以比較...如以事應為例來講這三者於事應間的相關或為...

運用佛心的慈悲與沉靜,於內幫助我們能有冷靜與思考~~~

於外以自身的應行,使人了解或影響其他同有靜在!!!

其間的對應....即為理的道行~~~

其間對應所選的方法及於後所生的結果...或應於法在~~~


道行於世,或許已經由古早的困難轉應為容易,在這麼多家行法裡,於世的實現,我不想說...很多的私心已經替代該有了佛心,當人人有法,個個有行的同時,產生了許多沒有心的學者,這在於儀的前提說下...都是不完整的~~

 

於前也指,事有順續,學應同樣也有順續,沒有基本,你不會擁有未來...如人人想要練氣,偏偏你身體不行.....呼個幾下氣就卡住了,要用什麼氣???難~~於其間,其順續或許該是...先把身體理調好,有病治病,當你有健全的身心,你才有心力去理解調應與化的差應及道理...運用於身執裡,於階段或講.....有體,生氣,才有養氣,用氣~~~

 

或許,宗道間你要講開來...基本是真的很多,如前提講過的五形說,以要用在那邊...都可以是一個人一輩子學不完的專業...

但當在於基本理一同的演申下,當你如果認真應轉後...許多的事應與動的思考,最後一定會回到我們前面的兩儀道理裡,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可以...就是不行~~~學習那麼多基礎與知道,講開來只是讓我們自己知道可不可以,是對還是錯,你要不要跟?還是退回聽看.....當與發生,該怎麼面對解析,發生問題...只有處理問題...............繞來繞去...還是同一個地方,一樣的道理,差的是於人事物境中的演算條件是有不同,於其結果論來講...都是一個圓滿(了觧或了果)

 

前兩天也有人問我,什麼叫做實!?

實...就是實在,如前講過的氣與體,生病奄奄就是不實,今天叫一個常掛急診的人來教氣功夫,不講對阿人同有傷害,學生相信能學有限,難聽點...老師都學到身體不健康了,怎麼告訴人家學這個身體會健康~~~

也如人講的修性,當你前頭叫人要調養性情,不能常生氣,做人要溫和,對人有禮貌...轉個頭回家馬老公大小孩.....如果你看到這樣的一個人,你會相信他的溫和說及做人的道理嗎!?不只不會...不四處廣播...對她很好了~~~

實...講開來就是表現,知道的應現,做到的呈現...也如人說的以身做則...

唯有如此,才能真應於內顯外的說話...

 

於此僅與同心祝福各方有緣,法應是要同在,道本應與自然,佛心大悲同化...內...外...方有亦同...亦在~~~

同樣的...修身...養性...身體...健康...............祝福大家~~都有實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