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與養心



養生,在我國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義。由此可見,“養生”的目的就是儘量延長生命時限,盡力提升生活品質,不斷拓展生存空間。



近幾年來,中醫在國外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日熱噴香。究其根源,那是醫學事業與時俱進、快速發展、返樸歸真的必然選擇,這更是中醫和中醫學內容博大、內涵精深、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魅力無限的具體體現。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


我國中醫學傳統的觀點認為:“怒傷肝、思傷脾、喜傷心、悲傷肺、恐傷腎”。它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與人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繫,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人的某種功能或組織,引發各種疾病。


我們知道“肝、脾、心、肺、腎”都是人體的主要器官,是物質的東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情緒表現和條件反射,屬於精神的範疇。兩者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影響,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


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人體物質和人格精神的辯證關係,不僅是科學的“養生”之道,更是寬鬆環境、幸福快樂、益壽延年的關鍵。

    
養生重在養心。養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人心善則施善行,能貫天地正氣;人心惡則施惡行,必露污濁風塵。


從古至今,人們一貫皆崇尚“懲惡揚善”的道德和法律精神,以弘揚“真善美”貶斥“假醜惡”。同時,他們兩者之間的較量和鬥爭千年不歇、萬代難竭,且無休無止地推動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七情”重在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切不能越頭過火,否則將物極必反。


“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內在要素。


《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身養心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和品德修養。

  
孔子說:“德潤身,仁出壽”、“大德必得其壽”的養生觀古今一直令人效法。“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醫學實踐所證實。


所謂德高者:一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二是具有個性善良,人格高尚,為人正直,胸懷坦蕩,情緒樂觀,意志堅實,感情豐富;三是具有良好的處事能力,能正確客觀地分析自己,解剖和認識自我,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


古人曾有言:“善醫者,必先醫其心,然後醫其身”。如何養生養心呢?很多醫學實踐證明,善養生會養心和道德品質修養緊密相關,其內涵十分豐富。如:愛情美滿、唱歌吟誦、寬宏大度、淡泊名利等等,都能使人健康長壽。

    
綜上所述,養生與養心就是要科學調節人的“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因材培養“童心、愛心、孝心、誠心、忠心、寬心、虛心、隨心”八心。(簡稱“七情八心養生術”),誠祝各位朋友都擁有一個健康、快樂、幸福、長壽的美好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