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論打坐


坐久則身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清爽。以此為念,則邪正可知。若能心起皆滅,永斷覺知,入于忘定。


倘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于言甚善,于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今則息妄而不滅照,寧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事或有疑,且任思量。


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一切煩邪亂想,隨覺即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


所有見聞,如不見聞,即是諸事萬物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遂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釋義】


以坐為坐是守尸鬼。活人坐不臥,死人臥不坐。一具臭骨頭,談什么煉功課。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此中意,便是西天祖。二人者即二目瞳神不外馳,神坐中央戍己土,巍巍不動穩如泰山即是坐。


非肉體之功,是筑自我神基。以身體舒適來定時間。今非昔比,今古條件不一,法由心生,自然是道。坐以靜思求理悟真宗為念,停思斷想入頑空是練功之大忌。別生一念,幻境現前名為入魔。心喻鏡,千形萬相不礙明。


千思萬縷任來去,如如不動是坐功。舞台角色,喜怒哀思悲恐驚,演員意表形相,內心世界無動于衷。定靜無為自然智慧生,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即誠則靈,靈則明。以自心洗自心,返觀內照,去污除垢,止念還虛,守一萬事畢,勝似丹經萬卷。此自然無為之坐。


 



二、論虛心


經曰:人能虛心,虛非欲道,道自歸之。內心既無住著,外行亦無所為。非淨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撓。實則順中為常,權則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


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為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眼,纖毫入眼,眼即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亂,難入定門。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難得定。


猶如良田,荊棘不除,嘉禾不茂。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剪除,定慧不生。此心無所托,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起隨滅,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無論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接物,當須作意安之。


若未得安,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閑,即堪自樂,漸漸馴狎,惟益清遠。且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梗,不受駕御﹔鷹 野鳥,為人把戲,終日在手,自然調熟。心亦如是,若縱任不收,惟益粗疏,何能觀妙。



【釋義】


心是虛無真空直系化分子謂如來心。本自清靜、本來空、唯獨無偶謂一性。感受客觀物相,生一念 即受想行識,謂之人心。一念映萬相,萬想由心生。虛心本自不動,只是意識在心內行。意多 ,虛不增,無意,虛不減。


不增不減宗歸。萬變不離宗,宗不變,千思萬想正常能。認為自心亂,即是有二生 ,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生亂意識是一念之障,不生二亂,還是一念 純誠。千思萬縷、此伏彼起,來一千,去一千。來一萬、去一萬。


心如鏡如,千萬之念是從一念生。千萬之念滅在一念中。虛心之一念還是 念誠。千思萬縷任來去,別生二念,即是一念純誠。老子抱元守一念。釋迦萬法歸一性圓明。孔子貫一念純誠。大舜精一萬法通。若將一念歸無念,即是妙覺圓明萬法通。一念還虛無,虛無還妙大神通。


 



三、 論不染


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今獨避動而取安,離動而求定。勞于控制,乃有動靜。一心滯于住守,是成取舍,兩病都未覺。其外執,而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


答曰:總物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吾子之見有所未明,何者?子徒見貝錦之輝煌,未曉如抽之素絲。才聞鶴鳴之沖天,詎識先資于谷食。蔽日之干,起于毫末。神凝至聖,積習而成。今徒知言聖人之德,而不知聖人之所以德也。



【釋義】


見聞覺知之覺性謂之道心。如來心本自無染。觀客觀物相,感受而后,意識一念生 即人心。道心本自清,人心本自靜,人心愛物,被物所牽。貪心二意生 ,這是三心二意。此謂染,一念純誠,不生貪欲之心謂不染。


一平二靜,念欲平息,復我本來道心,即是返虛無妙有之道,常無欲以觀其妙,虛靈不昧之道心,即天賦靈明之妙智慧光,簡稱慧光。光俱感應功能,謂靈光獨耀。日光、燈光無感應功能,只有熱、照明之用。


燈是體,光是用。燈能破,單獨的破壞光,是無能為力的。靈光無法能破壞。因體用皆光,唯獨無偶。入水不浸,入火不焚,刀砍不斷、雷打不變,罡風吹不散。被物相所蔽,不明。破相、除物,還虛自明,即一性圓明,即去污除垢,止念還虛。此人類人人自我之自然天賦之真生命,真信真誠靈自明,妙覺靈明獲圓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玉蘭 的頭像
    玉蘭

    玄女草蘆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