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化的目的在於淨化人心,使人心神寧靜,好善樂施,濟世利人,從而為社會和人們的和諧共處而達到積極作用。所以,道教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在善惡報應觀上構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義。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負說。

 

即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其核心主體則還是圍繞生死問題,承揚於《老子想爾注》中“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即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其特點是前輩後輩相承負。


但對於“承負”的論述,《太平經》中有兩種解釋:

 

其一是,“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其二是,“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


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循環。


由此可見,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欲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準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在承負之說中,道教還特別重視並相信現世的善惡報應。《太平經》也為說: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老子想爾注》中則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認為吉凶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行善惡行為來報應的。


所以,信道修道之人,應行善積德,使精神與天通,乃可至長生成仙。


道教善惡承負和現世報應的教義,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天地間有司過之神,行善積德則可延年加壽,乃至成仙。犯過作惡,則依所犯輕重,給以減少生命年限的懲罰。鼓勵人們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同時,還融會了輪迴報應學說,修道行善則可升入仙國,犯過作惡則將會在地獄受到刑罰。


凡人死後,家人當信道行善,誦經祈禱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