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曰:“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如意。”知足是世俗心態的超越,是精神財富的積累,是物質需求的滿足。



生活中何以知足常樂?知足者,與人無爭,心情舒暢,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貧也安然,富也安然,名也不貪,利也不貪,能忍自安,清淨無為。


我沒有楚楚衣冠,只有日常換洗的幾件便裝,可是我坐臥自如,不用擔心把它弄皺、弄髒、弄破。我的餐桌上擺的是幾碗粗茶淡飯,沒有山珍海味,我卻因此不必減肥,也與那些“富貴病”無緣。


我的住房不寬敞也不豪華,然而我知道,廣廈千間不過夜眠八尺,有個安身的地方就很好,多了反而是個負擔。


我更沒有小車,犯不著為撞傷人而擔驚受怕,出門安步當車,還鍛煉了身體。我沒有太多的東西,但我有一顆知足的心,這就足夠了。我不去追求快樂,但我卻得到了最大的快樂。


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災難從什麼地方來呢?因為有貪心,有不知足的心。若有貪心,不知足心,什麼也總覺不夠。一貪多就出禍,不是這個毛病發生,就是那個毛病發生;不是這煩惱發生,就是那煩惱發生。


《法華經》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為何總是很多煩惱困擾自己。本來平平靜靜生活是好的,可是專要找一些麻煩,便七扯八拉。藕斷絲連。想擺脫也擺脫不開,似被強力膠黏住,黏得手腳不能動,死亡來臨,還不知道毛病,等到那一剎那,還是不覺悟。


尤其是今天的社會,人人互相勾心鬥角,互相欺騙,誰的欺騙手段高明,誰就勝利;誰的手段輸了一招,誰就失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人人生在煩惱貪欲、妄想紛飛的境界上,所以消耗自己無量精神,到頭來什麼也沒有,等到最後一剎那,才明白:“噢!我要是早知如此,就不那樣愚癡了,我何必這樣子呢?”


這還算不錯了,有些到死不悟,放不下,帶也帶不去,多苦!


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無論哪位學佛的人,首先要學忍辱波羅蜜,把一切看得虛妄不實,什麼也不執著,沒有執著,就是快樂,就是解脫,智慧現前。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淨,又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快樂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哪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呢?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迴。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專養智慧與安詳;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快樂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大涅盤經》曰:“知足第一樂。”不知足會常苦。常言道:人一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要學會自我解脫,對一切不需要上心的事物,比如金錢、物質、虛名等等,都不去當一回事。


趙樸初先生有《寬心謠》一首,我們應該牢牢記取。《寬心謠》中寫道:“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說的多麼純樸親切,至情至理。這是智者之言,賢者之言。顯示出作者常樂無求,清風勁節,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唐代韓愈《治家格言》說得好:“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不難;退一步自然幽雅,讓三分何等清閒;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這的確是立身處世的金玉良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困惑、憂愁和煩惱,我們應學會理解,學會忍讓,避免生氣。


有一首《不氣歌》說得好:“人生就像大舞台,因為有緣才相聚。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事事不會皆如意,難得糊塗要銘記。”


現代醫學證明,生氣動怒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害。氣大傷身、傷神,它是一把無形的殺人刀。《黃帝內經》明確指出:“百病生於氣矣。”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為了自己的健康,何必要自己害自己呢?


現代人時常心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我們錯過了許多的快樂和幸福。只要我們不斷抖落心靈上的灰塵,對人對事多一分寬容,多一分理解,善待他人,快樂為本,把握人生,就能活得瀟灑,活得快樂,活出品質,活出價值,活出光彩。


人生原無病,不少因自作。想想病疾苦,無病即是福。


想想饑寒苦,溫飽即是福。想想生活苦,遠觀即是福。


想想亂世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獄苦,安份即是福。


莫羨人家生活好,還有人家比我差。莫嘆自己命運薄,還有他人比我差。


為非作歹內疚苦,為愁多慮病來磨。行善積德福厚多,吉人自有天相助。


為人在世一年中,無病無災應知足。煩惱都因想不開,憂愁只為看不破。


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成卻病方。本是長壽人,自使命短促。


奉勸世間人,知足便常樂。寧靜淡泊是能量,禪和知足是安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