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先天地而生
《道德經》的第一章是核心,講道家哲學的本體論,有總括全書的作用,後面八十章都是解釋第一章的。所以要是能夠理解第一章,就掌握全書的精髓了。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今本《道經》是前三十七章;《德經》是後四十四章。顧名思義,《道經》主要談道,《德經》注意談德。
“道”是什麼呢?在老子哲學思想裏頭,道就是萬物的本源,在哲學上屬於“形而上”,跟“形而下”相對。
《易傳》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那些存在於宇宙間的普遍性的規則是不可捕捉、不可描繪的,這就是“形而上”。
而萬事萬物,包括你我,都是具體有形的,這就是“形而下”。
形而下的東西既可以指事,又可以造形。
但是古往今來的哲學家,都不滿足於了解形而下的事物,他們要追問的是宇宙是怎麼生成的?它是什麼樣的東西?能思考的人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跟宇宙對話?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他死後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這些個問題超越了現實生活中的事和物,我們就稱之為形而上的問題。
在宗教裏也有形而上的追問,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他們都有一個關於宇宙來源的終極追問,但結論非常簡單,就是上帝。
上帝創造了萬物,但倘若要問上帝又是從哪裏來的,卻大可不必了。因為上帝的存在既沒有考古材料的依據,也不能從邏輯推理上去論證,他是靠人們的信仰而存在的。
儒家中也講到形而上的“天”,但他們關注得比較多的卻是在形而下的層面。
如《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上的日月星辰有特定的運動規律,每一天都有日出日落,太陽從沒有向誰提出放假的要求,君子看到天象如此,便會生發出一種要像日月星辰那樣永不止息的自我鞭策。從談天而落實到人事,這是儒家思想的特點。
老子追問造成萬物形成的原動力是什麼,他最終提出了一個“道”
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沒有“道”萬物就沒有辦法化生。
“道”先天地而生,就算天地滅了,它還依然存在,它就是那個永恆不變的“常”了。
至此,一般人也許會覺得“道”好像很虛。
不錯,道是很虛的,又是很靜的,它雖然永恆不變,卻又變動不居。
若我們拿微觀物理學中的原子、電子、質子來說,這個世界都是由它構成的,它不停地運動著,不停地新陳代謝,構成了生命中生老病死的過程。
原子、電子、質子又是不可捉摸的,我們研究它必須借助顯微鏡等工具。
“道”跟它很相似,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它畢竟還是顯微鏡能觀察得到的,屬於物質層面的東西,道卻是任何工具都無法觀察到的,必須靠自己去體會。
不過,“道”絕不是佛教中所講的“心”。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從心而生,是投射在心中的虛象罷了,而“道”所生的萬物卻是客觀存在的
比如說一株深山中的花,它也是因道而生的,雖然自開自落,沒有人知道它,可它卻實實在在是存在的。
前者是對花朵本身的過程看見,後者是對花的成長生存的了解體驗
引例附說...
於此比如...你看見了花的成長,凋謝!但...你是要看見了...才有的知道
而於道的觀點...當你看見花苞,你已經知道它快要開了...等到這花開到八九分...你將知道...它也將步入了謝的起始...這就是花於循環中的道真~~
“道”既是一種規則,又和物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它也包括了時間和空間。
如果說時間是縱向的,那麼空間就是橫向的,“道”的展開既是時間性的,又是空間性的。
“道”生萬物,它自己再進入萬物之中,不但成為萬物,並且成為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生命新陳代謝、循環不息的根本。
這麼說來,它不僅是原因,同時也是結果。
比如花開了,花是它;花謝之後結了果子,果子也是它;果子又要生長繁殖,長出新的樹,這樹還是它。花是果的因,果是樹的因,樹又是花的因。在互為因果的生命循環中,道自然地體現在其中。
既然道不可知,老子怎麼知道有“道”的存在呢?
大家知道,求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認知的事物首先是通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肌膚觸摸到的,比如電燈亮了,我們知道有電,可是在十八世紀的時候,人們還不知道閃電是怎麼回事。
富蘭克林看到天上的閃電,就產生了要去研究它的想法。等到陰天打雷的時候,他在風箏上綁了一把金屬鑰匙,把風箏放到天上去,就這樣把天上的閃電帶下來了,通過實驗他發現天上的閃電,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電的現象是一樣的。
我們今天對電的認識已經很深,可以用水力發電,用煤發電,用核子發電。可是電在哪裏呢?能拿出一個電來看嗎?拿不出來吧?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表現為某種形態,電燈發出來的光、擴音機發出的聲音,甚至我們穿纖維衣服的時候摩擦到身體會嘩嘩響,有時還冒火光,那都是電。
假如沒有這些東西的話,我們不知道電的存在。同樣,道假如不能夠化生萬物,我們也就不知道道的存在,它化生萬物,我們能從萬物的運動變化中去體認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