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象--六腑-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中央,上有管道通於腎,下有尿道開竅于尿孔。
†《內經》對膀胱的部位、形態及大小提及甚少。
†《難經・四十二難》:"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尿九升九合。"
†《靈樞・本輸》:"腎合膀胱。"膀胱與腎有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
†"膀胱"概念 指尿胞
-《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難經。四十二難》:"膀胱重九兩二錢,縱廣九寸,盛溺 九升 九合,口廣二寸半。"
-以上所言之膀胱,即後世所稱的"胞囊"、"尿胞",亦是今解剖學之膀胱。指津液之府
-《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靈樞・本輸》:"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指小腹部位
-《素問・痹論》:"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傷寒論》:"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金匱要略》:"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日女勞疸。"
-《金匱要略》:"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藏津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藏的"津液",一是指尿液,一是指人體中正常的水液。
膀胱藏的津液為尿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王冰注:"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氣海之氣不及,則閉隱不通。"
-《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膀胱為津液之腑,腑既虛冷,陽氣衰弱,不能約于水,故令遺尿也。"
-人體的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水液通過脾、肺、腎、大小腸、三焦等臟腑的作用,經腎的氣化,生成尿液,下注並貯藏於膀胱,待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時將尿液排出體外。因此,膀胱藏津液,亦即膀胱的貯尿作用。
膀胱藏的津液為人體中正常的水液
-《素問・六節藏象論》:"五味人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素問・經脈別論》:"飲人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諸病源候淪・膀胱病候》"膀胱象水,王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府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
-膀胱"氣化則能出",也不能單指將津液變成尿液輸入於尿胞而排出體外
-《血證論》:"經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膀胱之氣載津液上行外達,出而為汗,則有雲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稱為太陽,謂水中之陽,達于外以為衛氣,乃陽之最大者,外感則傷其陽,發熱惡寒。"
-《吳醫匯講》:"殊不思氣化則能出者,言膀胱之津液得太陽之氣而後能出於皮毛,非津液下出之謂也。"
-以上引述,說明膀胱主藏全身有用之津液。"氣化則能出"是說膀脫所藏之津液,在腎氣的協助下,水精四布,外而充膚澤毛護表以成衛氣,內而灌溉臟腑百骸以成精血津液;多餘者,外而為汗液,下出而為尿液。
膀胱治則
†治傷寒用麻黃、桂枝等方發汗以解太陽經之病邪。
†治痙症用葛根、栝簍、桂枝等以解表邪、化陽氣、行津液,使筋脈得養而痙解。
†若太陽表證不解,又可循經人膀胱之腑,使膀胱氣化受阻,津液不化,則水蓄膀胱,津液不外泄而無汗,津不上承而口乾、消渴,水阻不下而尿閉。
†用五苓散化膀胱之氣而行水,則汗自出、尿得下,諸症悉除。
膀胱之氣化
†《素問・靈蘭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若膀胱藏的是尿液,則膀胱之氣化為排出尿液
†若膀胱藏的是正常津液,則膀胱之氣化為排出汗液。
†《血證論・臟腑病機論》:"經謂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指汗出,非指小便。"
†又,"氣化則能出者,謂膀胱之氣載津液上行外達,出而為汗,則有雲行雨施之象。…汗出於毫毛皮腠,而毫毛皮腠為膀胱之所應。"
†《靈樞・本臟》:"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故汗出毫毛皮膚,離不開三焦膀胱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