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象--六腑-大腸
†大腸居於腹中,上口在闌門處與小腸相接,下口緊接肛門。
†中部繞行於腹部之左右,先升後降,故古人稱為"迴腸"。
†下部管腔擴大,沿脊之下部下行至魄門(肛門),故古人稱為"廣腸"。
†大腸居於腹中,上口在闌門處與小腸相接,下口緊接肛門。
†中部繞行於腹部之左右,先升後降,故古人稱為"迴腸"。
†下部管腔擴大,沿脊之下部下行至魄門(肛門),故古人稱為"廣腸"。
†《靈樞・腸胃》:"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迴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靈樞・平人絕穀》:"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難經・四十二難》:“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
†《靈樞,本輸》:"肺合大腸。"大腸與肺的經脈相互絡屬,大腸的傳導作用與肺氣的肅降相關・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
-傳化,包括傳導和變化。
-《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傳,傳送;道,同導,引導。
†《醫經精義》:"小腸中物至此,精汁盡化,變為糟粕而出。"
†大腸吸收其多餘的水分,故說"大腸主津"。
†大腸的傳導變化功能,包括吸收部分水分,形成糞便並暫時貯留,而後排出體外的作用過程。
†大腸傳導變化功能失常,不能傳化糟粕,則出現大便的異常,或為大便秘結,或為腹瀉。
†《醫經精義》:"大腸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
-大腸的傳導還需要肺氣的宣發肅降來調節。
-肺氣肅降,促進大腸傳導,肺氣布散津液,滋潤大腸,糞便得以通行。
-肺胃氣虛,推動無力,或肺胃氣逆不降,腸中津液不足,都會影響大腸傳導,而產生大便秘結。
†《類經・十二經病》:"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而津液由于氣化,故凡大腸之或瀉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
†《脾胃論》:"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膚理。若飲食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