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臟象生理


 


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和藏神


†心的生理特性:


君主之官,生命之本


心為火臟,惡熱


心為陽中之陽,通于夏氣


†心的經脈屬手少陰


 


心的解剖


†《難經‧四十二難》:"心重 十二兩 ,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類經圖翼》(明,張介賓,成書於1624):"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於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藏。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隔膜與脊脇周迴相着,遮蔽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


†心藏神


 


心主血-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


†《醫學入門》:"心乃內運行血,是心主血也。"


․此處的""字,是"居肺下肝上"的那個有形的心。


․現在一般理解的「心主血」主要是指"推動血行",而在《內經》中並未明確指出「心主血」。


․然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心生血"


․觀該論上下文,有"肝生筋""脾生肉""肺生皮毛""腎生骨髓",皆指"五體"而言,故知心當生"血脈",方可與其他四臟所生相比。 


 


 


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三條件


†脈管必須通暢而密閉


†血液必須充盈


†心氣必須充沛


其中,心氣是最重要的因素。


 


心氣必須充沛


†氣至心,則隨火之性,而主炎上。


†炎上作動,若火之進退閃耀,即表現為心臟有節律的搏動。


†氣動於外,血養於內,陰主寧靜,陽主亢奮,互制互化,協調心氣搏動。


†心氣虛則搏動無力,心血虛則心悸不寧,心陰虛則陽亢而搏動急速,心陽虛則陰盛而脈見遲緩。


 


心藏神--神的含意


†《素問・靈蘭秘典》:"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神-神機、氣機


․明-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藏於內,""見於外,合稱"神明"


"心藏神"泛指一切生命現象的廣闊概念,而是單指狹隘的"精神活動"


 


心藏神--精神活動


†體外循環,特別是阻斷主動脈之後多數病人意識和自主呼吸均消失,心臟複跳後又能清醒。


†心臟手術後的病人可以出現精神障礙。


†指出去大腦的人和切除大腦的動物很相類似,表現為持續性肌肉張力過強,但意識依然存在。-意識的形成對於大腦皮層來說可能不是唯一的。


 


心藏神--元神與識神


"心藏神""",是生命、意識的主宰,稱為"元神"


"元神"透過"識神"的表現功能活動,即為""


"元神"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氣機,古人又稱"神機""玄機",而元神的作用出於心。


†在元神的支派作用下,產生了人體各臟腑器官局部之神,稱為"臟神""官神"


†五臟各有其神,在腎為志,在脾為意,在肝為魂,在肺為魄,在心為神。


†其他器官之神,層次又低,故不立名號,知其有即可。


†全部"臟神""官神",都是各個臟腑組織器官之氣機或神機,它們都是元神根本氣機之分派。這些"臟神""官神",在元神的統一主宰下,各自發揮其氣機作用,分別主宰相應的局部器官。因此各個臟腑器官的功能,實際上是在各臟腑器官的氣機主宰下產生的,而這一切又取決於元神。


†元神是先天的根本,識神是後天的"果實",然而,識種一旦產生出來,就反過來作用於元神,這種反饋,使識神獲得對生命的整體主宰能力,使元神在識神的回饋調控下發生進化。


†臨床上,若識神不出,神志昏迷,但只要元神未失,仍未至死,或經治而復甦,或屆時而自醒。如果元神已失,識神雖在,也不能獨宰五臟六腑,不久必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其臟脈,不得胃氣也。"無胃氣即是元氣,元氣盡失,氣機不轉,即是元神己失。


†真臟之脈,即是識神末死,尚能支撐殘局的暫時現象,但這是不會長久的,所以是死證。


 


 


心的生理特性


†君主之官,生命之本


†心為火臟,惡熱


†心為陽中之陽,通于夏氣


 


心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


†透過"心主血""心藏神"表現


 


心為火臟,惡熱


†《尚書・洪範》:"火曰炎上"""具有向上升騰的作用。


†心屬火,火屬陽,陽性溫暖,能溫養萬物,心火則溫養五臟六腑,維持人體正常體溫。


"心惡熱",是指心易被六淫熱邪所侵襲,而干擾其正常功能,不是指通常的夏季之熱。


†心於六氣中最畏暑熱,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心惡熱"


†正常的夏熱,屬於天之正陽,那是生命蓬勃發展的環境條件。


†故《素問・五運行大論》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心火炎熱,需有寒涼之氣與其相互制約,而不致火熱太亢-心腎相交。


 


心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心居胸中,胸於膈之上屬陽,故心居於陽。


†胸中除心之外,還有肺臟,而心與肺又有陰陽之分。


†肺體清虛,猶如天空,而心居肺間,則象天中之日,故心屬陽而肺屬陰。


†心既屬陽,又居陽位,故被稱為"陽中之陽",或"陽中之太陽"


†人身之陽氣根於先天,源出於腎,但必上至於心而後旺。


†腎有真陽,然腎陽精粹,質純而量則少,又深藏於下,並不能直接溫養五臟六腑。


†必待腎陽上行於心,心得此陽則化 蓬勃之 君火,乃能發佈天下,而溫養一身。


†即為《素問・五運行大論》指出心之德為"",心之政為""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