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包括女子胞等六個臟器組織。它們在形態上多為中空器官,與六腑相似,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精氣,與五臟相同。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恆之腑。這因為膽排泄的膽汁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所以為六腑之一;但膽本身並沒有受盛和傳化水穀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別於六腑。所以膽又屬奇恆之腑。奇恆之腑中除膽外,其餘與五臟都無表裏配合關係,但有的與奇經八脈有關。

 

  
《骨》


骨的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是貯藏骨髓。

 

由於骨為髓之府,髓對骨有滋養作用,所以,骨的生長、發育和骨質的堅脆等都與髓的盈虧有關。

 

二是支持形體,保護內臟。

 

骨具有堅剛之性,能支持形體,為人體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體態。如骨有病變,將影響到人體的活動和體態,恐見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堅韌性,能防止外力對臟腑的傷害,對內臟有保護作用。

 


《脈》


脈,即血脈、脈管。它密佈全身,無處不在。脈與心、肺兩臟的關係較為密切。心與血脈相通,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而肺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故心肺兩臟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脈的功能有密切關係。


脈的生理功能主要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氣血運行的道路。

 

氣血在體內循環貫注,運行不息,是在血脈內流行的。血脈對氣血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的方向,按著一定的軌道而運行。


二是運載水穀精微,以佈散全身。

 

水穀精微物質,只有通過血脈才能營運周身,滋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血脈之所以能輸送營養、運行氣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臟腑功能活動有關的。所以,血脈的病變,實際上是上述臟腑病變的具體反映。若這些臟腑功能失常,則血脈的功能將受到影響,臨床上可見到出血、瘀血和脈管變硬或彎曲等病變。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脈,可使血脈攣急,因而產生四末不溫,肢體疼痛,甚至壞死等病症。

 


《腦》


腦居顱內,由髓匯集而成,是人體內髓最集中之處,故名“髓海”。關於腦的生理作用,古人雖未明確,但已初步認識到以下兩點:一是把腦與精神活動聯繫起來了。如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指出腦是神的發源所在。二是認為腦與聽覺、視覺、嗅覺及思維、記憶、言語等功能有關。


如早在《內經》就指出“髓海不足”或“上氣不足”皆可出現“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等視覺、聽覺及精神狀態的病理變化。清代汪昂提出“人之記性,皆在腦中”,王清任更明確把思維、記憶及聽、視、嗅、言等功能皆歸於腦,是中醫書籍中言腦功能最全者。


中醫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腎藏志、主恐。其中特別與心、肝、腎關係更為密切。這是因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調節情志;腎藏精生髓通於腦。正因為腦與五臟有關,故在臨床實踐中,很多屬於腦的證候和治療,都包括在五臟的辯證論治中。

 


《髓》


髓是分佈於骨腔內的一種膏脂樣物質。由於髓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稱也不相同,如骨髓、脊髓、腦髓。脊髓與腦髓上下相通,故合稱為腦脊髓。


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後天之精有關係。從根本上來說,髓由腎精所化生,即腎藏精,精生髓。另外,飲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經過骨孔而補益骨髓,骨髓又不斷地補益腦髓。所以,先天之精不足或後天之精失養,都可直接影響到髓的生成。

 

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養腦,二是充骨,三是化血。髓補益腦髓,骨髓滋養骨骼,已於腎的功能中述及。關於髓化血,古典醫籍中論述較少,但也有初步認識。臨床上,對於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學認為其根本在於腎虛,故運用補腎陰、填腎精的方法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這也是以精髓化血為理論依據的。

 


《命門》


命門之詞,始見於《內經》,係指眼睛和睛明穴。如《靈樞·根結篇》說:“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將命門作為內臟提出,則始於《難經》。命門究竟指的是什麽,是一個有實質形體的器官?還是指一種功能?它與腎有什麽關係?它的位置在何處?歷代中醫文獻,有關命門實質的論述頗不一致,對命門的認識未能統一。


現將歷代醫家的主要觀點歸納如下:


1、右腎為命門說:《難經·三十六難》提出:“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九難》又說:“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這對命門的重要意義和生理功能作了簡單的論述。從這段論述中可看出它包括著三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明命門在人體中的重要性,“精神之所舍”,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是維持生命的門戶,故稱命門;其二,是指出了它的功能,具有男子藏精,女子繫胞的重要作用,說明人體生殖機能在於命門;其三,是說明腎與命門相通,兩者雖有左右之分,但在生理功能上是難以分割的,也就是說命門具有腎的功能,腎也具有命門的功能。


2、兩腎之間為命門說:以命門獨立於兩腎之外,位於兩腎之間者,其中以趙獻可為首倡。趙氏認為命門的功能,就是真火,主持人體一身之陽氣。趙氏與張景嶽同為明代時人,命門為真火的論點同出一轍。這種觀點一直影響到清代。


3、兩腎俱為命門說:元·滑壽雖承認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但他又認為:“命門,其氣與腎通,是腎之兩者,其實則一爾。”至明·虞摶在《醫學正傳·醫學或問》中則明確指出“兩腎總號命門”。明·張景嶽強調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他還強調了命門之中具有陰陽、水火二氣,從而發揮陰陽、水火的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的作用。


4、命門為腎間動氣說:此說雖然認為兩腎中間為命門,但其間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著一種原發動之機。同時認為命門並不是一個具有形質的臟器。倡此說者首推明代孫一奎,他認為命門的部位雖在兩腎之間,但它不過為腎間動氣之所在,是一種生生不息,造化之機樞而已。腎間動氣雖為臟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認為是火。對命門的認識雖有不同的見解,但對其生理功能的認識卻基本一致。

 

命門的主要功能是元氣的根本,是人體熱能的發源地,對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溫煦生化作用,能促進各臟腑的功能活動。另外,命門又與人體的生殖功能、性功能有關。命門火衰,除見到一般腎陽虛的症狀外,還可以見到性功能衰弱和生殖功能減退的表現。從臨床上看,命門不足的臨床表現與命門不足的見證基本一致。在治療方面,補命門之火的藥物,又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因此,簡而言之,命門之火與腎陽基本相同,之所以作為命門,主要是強調其重要性而已。

 


《女子胞》


女子胞,又稱胞宮,即子宮,它位於下腹腔內,與陰道相連,為女性生殖器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主持月經。


月經屬女性生理特徵之一。一般而言,女子從十四歲開始到四十九歲為止的一段時期內,每月都有行經的生理變化,即“月事以時下”。而行經則屬於子宮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的發育隨著腎氣的盛衰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當腎中精氣達到一定水平時,天癸這種物質亦隨之產生並達到一定量,在天癸的促進作用下,胞宮發育成熟,月經即應時而至,同時具備生育能力,為孕育胎兒準備了條件。人到老年,由於腎中精氣的衰減,則子宮的生理功能也隨著發生變化,月經逐漸閉止,並失去生殖能力。另外,月經又和衝脈任脈二脈有密切關係。這兩條經脈屬奇經八脈的範圍,同起於胞中,與月經來潮有密切關係,所以它們也受天癸這種物質的影響和調節。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於腹部,能調節全身陰經。故有任為“陰脈之海 ”之說。天癸至,則衝任二脈氣血流通,並充盛起來,注於胞宮而成為月經。所以有“任主胞胎”、“衝為血海”的說法。人到老年,天癸逐漸衰少,衝任二脈的氣血也衰少,出現月經不規律,最後停經。因此,臨床上,如果衝任二脈功能失調時,則可見月經的病理變化,如月經周期紊亂,甚則閉經等。


(二)孕育胎兒。


一旦女性胞宮發育成熟,則月經規律,就具備了孕育胎兒的能力。如男女兩性之精媾合,就能在胞宮中逐漸發育成胎兒,直至十月分娩,而胎兒的營養也要靠胞宮供給。中醫認為胞宮的生理功能,除了和腎、衝任二脈有關外,還和心、肝、脾等臟腑有關。因為月經的來潮和孕育胎兒,都有賴於血液的滋養,而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所以,只有心、肝、脾、腎四臟的功能正常,胞宮才能保持其生理功能正常。在病理上,當各種原因導致上述臟器、經脈功能異常時,都會影響胞宮的功能,引起月經不調或不孕。因而,在治療時,中醫常從調補以上臟器、經脈入手。

 


臟與腑的關係


臟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陽表裏關係。由於臟屬陰,腑屬陽,臟為裏,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裏一表相互配合,並有經脈相互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

 


心與小腸


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裏相合的關係。這表裏相合的關係在病理情況下,表現更為突出。例如,心經實火通過經脈可以下傳於小腸,引起小腸實熱。這種病理變化稱之為“心移熱於小腸”,表現為小便灼熱、赤澀,甚則尿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薰於心,使心火亢盛,表現為口舌生瘡等。在治療時,可採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

 


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的經脈互相絡屬,從而構成臟腑相合的關係。在生理方面,肺與大腸互相配合,協調一致。肺居上焦,其氣肅降,肺氣降則有利於大腸的傳導,使大腸傳導排泄糞便的功能正常。大腸屬腑居下焦,大腸腑氣通暢,則有利於肺氣的肅降,保持呼吸平穩。肺與大腸不僅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響。


例如,肺有病時,其肅降功能失常,氣機不利,津液不能下達,則大腸失其滋潤,傳導失職,從而出現大便乾結,排出困難等病症。反之,如大腸功能失常,傳導不利,則會影響到肺的肅降功能,使肺氣不降,甚或上逆,表現為胸悶、咳喘、呼吸困難等。治療肺與大腸的病變時,就應兼顧肺與大腸。治療肺病,應注意通暢大腸腑氣;治療大腸疾病,亦應注意宣降肺氣,這樣,就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有經絡互相絡屬,從而構成臟腑相合的關係。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屬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脾胃兩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佈,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如果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出現食少、嘔吐、惡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出現腹脹泄瀉等症。

 


肝與膽


肝居右脅,膽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膽經絡互相絡屬,故相互為表裏。膽汁來源於肝,肝主疏泄,肝之餘氣生成膽汁,而膽貯藏並排泄膽汁。因此,肝與膽在膽汁的分泌、貯藏和排泄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並都與消化功能有關。肝與膽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


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膽道不利,膽汁的排泄受到影響。如果膽腑疏泄失職,膽汁排泄不暢,可致肝的氣機不暢,產生胸脅脹痛,口苦等肝鬱病症。在臨床上,肝膽的辨證往往不能完全分開,二者臨床表現常同時出現,如表現為黃疸、口苦的肝膽濕熱證。

 


腎與膀胱


腎居腰部,膀胱位於小腹,二者經脈互相絡屬,構成表裏關係。


腎主水液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為主水之臟。膀胱貯尿、排尿,為主水之腑,而膀胱的開合作用,取決於腎的氣化動能。腎的精氣充盛,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則排尿功能正常。


如果腎的精氣不足,氣化不利,膀胱開合失司,則使水液代謝紊亂,出現排尿困難,小便失禁或遺尿等症狀。從臨床實踐來看,腎與膀胱的病變,往往互相影響。因此,治療腎與膀胱疾病,就應互相兼顧。一般說來,實證者,多責之於膀胱,以治膀胱為主;虛證者,多責之於腎,治療常從補腎入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