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廚經註釋


老子說五廚經注(句解) 原文,在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裡有收編。


在前面,已經有打過收歸於道藏經部中的解譯說話,是收藏在道藏光碟中的補充說板, 這篇,是於一位尹姓道長再解的說譯板本,收藏在 已故 潘雨廷道長所傳註的道教史發為一書中


 


五廚,講的就是五臟,於本來講,所講的是練與精合的注意與重要,或說是篇碎碎唸,在裡面的許多觀念,是連貫,也可以個別分開,是注意,也可以成為一個單獨存在的大向道理...或許,同如道的可愛,上道下理,理通於道,不管你想怎麼轉,這道與理...決對通順


同於體與用,當我們五臟通順,精合自在,應於金氣於丹,應於世氣於合,在不同的人世境與角度心態中,同應其間的五行...


 


在前面五形的分享中,曾經提到於金木水火土與心肝脾肺腎與體的相關,參考補充說明...五形與體  自然及表現中有用圖說明,於此,同應其他禮智仁義信,苦酸甘辛鹹....等其他五行說話的演申說話


原則上,道講講求的是一個強身練體的觀念,在這個觀念裡,演申至天地人論親,上下左右應,所以也講,栩多事應你只要搞清一個觀念,其他...都在演申而已,不管是對人,對體,對事,對境,或進大世方向...這基本是不會改變的順序,差的是其中的名與用的不同~~


 


這篇筆記整理,是為回到體臟與應的角度細說五廚經演五臟.演申於人世境的運用與概念


僅為個人於看見與分享前的資料補充(小抄)有加進一些於平時與有人間討論時與其相關的附註說話方式,在打的時候其中人事境的方向與角度也有不同


因為補充參考資料,還是由古人傳譯,有他們當時的學習及說話習貫,要說不文言在部份用詞難免,只希望能夠用更白話易懂的方式,使了解這五廚於體本的道理


筆記僅為使用資料的記錄,表述文解...沒有許多文說例釋的補充,文示大向,如有興趣者,或許參考


小妹自知學淺,其中如有不對或不足的地方,也請眾家先賢多與提點指導


 


 


夫存一氣和泰和   則五藏充滿五神靜止   五藏充 則滋味足  五神靜 則嗜欲除  


此經是五藏之所取給,求食於廚,故以五廚說話


今試原其意而言之,廚者,烹小鮮以知味,味有酸,辛,苦,鹹,甘,臟有肝腎心肺脾,行有木金火水土,德有仁義禮智信,其數為五,其道周,德行臟味,取始於五廚,味充臟,臟其行行有德,德通道,所以,當五臟通和飽順,相對的,五神自然相對穩和,其他的外因自然不再影響,除去~~


本經以五廚為名,計經文共有二十句,四句二十字為一廚,百字即為五廚


 



一、一氣和泰和


一氣化三,為天地人三氣,天氣地氣相交為泰,所以,易經中有天地交泰的說話,唯天地之氣相交而通上下,是謂泰和


其中指的就是中間的人氣,上接天氣,下應地氣,三者合而為一貫一氣,故一氣和泰和者,由一氣,接和三氣,由三氣順和而為一氣


 


二、得一道皆泰


在易經中有一陽一陰之謂道,所以,陰陽相交而泰,泰和同為一氣,當一氣有成,即為有得和之顯化,指的是已得陰陽相交泰成一,其中,是陰是陽,是陽同陰,這是一個融和,不是偏向的陽多,或是偏向的陰在


 


三、和乃無一和


交泰之和,就像不分你我一般,已得一而不知二者相交,已經無法分出陰陽的交點,既然這個陰陽的存在,已經不是兩個相對體,而是一個和在的不知體,這就是融和之至的混和體了,這句的說話即為…..雖然和在了,就像把兩杯水倒成一杯水一般成為一杯水,由二而一兩股氣成為一股氣,這股氣已經不屬於原來的陽,也不是原來的陰了,由一成無成為一股原來所沒有..不存在的新氣息 ~~


 


四、玄理同玄際


玄理,指的是交泰之理,玄際,指的是交泰時狀況間所表現的過程分辨,對於這兩氣,老子曾經有提到此此兩者(陰陽)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者同也,同有名之際(一樣的運動過程) ,與無名之理謂也(都無法真實的表達出它們真正的名子) ,反身而言,其於性宮命宮之象,有辨乎?無辨乎?同之為是(這部份就像之前提到的經絡與息調運動,當你理解了其中,那裡都是起落,不再掛礙那個點在那裡,因為那裡都是~~)


 



以上四句是為一廚,所指的臟應在肝,其味是酸,其德在仁,其行在木,行人以去肝之酸,木仁蓋滋,泰和熙熙,指的是其中的生化,於象為春生之象


要我們理解到的是其中氣和與陰陽間的基礎,由本質生,如同一年四季由春生開始,萬物開始生長,五廚間的融和,氣的初生,也是養的基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